李舜臣將軍
李舜臣(1545. 4.28. ~ 1598.12.16.)
16世紀末朝鮮的著名將領及救國英雄,在壬辰倭亂及丁酉再亂期間指揮朝鮮水軍的將軍。諡號為忠武公。
在今日的大韓民國,無數國民將其視為敬仰與崇拜的對象,其存在本身就帶給國民愛國心與自豪感,是韓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救國英雄。與世宗大王並列為韓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英雄人物,享有崇高的地位和聲譽,也是矗立在韓國首都首爾中心廣場——光化門廣場的大型銅像的主人翁。
縱觀全球,像霍雷肖·納爾遜這樣的著名將領,都得到了政府的大量支持並贏得了戰爭勝利。然而,李舜臣卻沒有得到政府和外部的任何支援,反而需要向政府和明朝陸軍提供糧食、武器、紙張、扇子、鳥銃等各種物資和貢品,不僅如此,他還需親自照顧湧入的難民生計,在艱難困苦和孤獨的環境下進行戰爭。更糟糕的是,權慄率領的陸軍未經允許,便不斷掠奪李舜臣辛苦籌措的水軍糧食,並隨意抽調水軍兵力編入陸軍,在這種最糟糕的境況下,李舜臣也從未放棄,僅憑藉自身努力實現自給自足,即使在休戰期間,水軍基地爆發了嚴重的傳染病,導致大量兵力損失,他也依然帶病堅持,不斷擴充軍備,最終打造了最強大的艦隊。因此,他在7年間率領水軍,發揮卓越的戰略和勇猛作戰能力,贏得了所有戰鬥的勝利,並在所有戰役中均未損失一艘戰船,創造了23戰23勝的不敗神話,這在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奇蹟。
李舜臣掌握了制海權,完全切斷了戰爭中最核心的敵方補給,從而改變了戰爭的走向,挽救了瀕臨滅亡的國家,是一位傑出的將領。特別是在壬辰倭亂初期第二次出征時,第一次海戰——泗川海戰中,他在指揮戰鬥時被敵人射出的炮彈貫穿左肩,身受重傷,血流到腳後跟,但戰鬥結束前,他毫無痛苦之色,泰然自若地指揮作戰,殲滅了敵軍艦隊,並用刀劃開傷口取出彈丸,像往常一樣與部下談笑風生。在壬辰倭亂的最後一場戰役——露梁海戰中,他與明朝水軍都督陳璘一起迎戰撤退的500艘日本軍艦,使用火攻戰術擊沉了200艘,俘獲並焚毀了100艘,殲滅了數萬名日本士兵,取得了巨大的戰果。然而,黎明時分,他被敵人射出的炮彈擊中,壯烈犧牲。
不要抱怨家世不好。我出身沒落世家,因貧困在外祖父家長大。
不要說自己頭腦笨拙。我第一次考試就落榜,直到32歲才勉強考中科舉。
不要抱怨官職不高。我14年都在邊境偏遠地區擔任低級守備軍官。
不要擔心身體虛弱。我一生都飽受慢性胃病和傳染病的折磨。
不要抱怨沒有得到機會。我直到47歲,敵軍入侵國家危急之際才成為將軍。
不要抱怨資源匱乏。我身無分文來到戰場,用12艘破舊的船隻抵擋了133艘敵船。
不能駕馭自己的人,就無法駕馭他人。
人生在世,悲傷會越來越多,快樂會越來越少。但即使如此,也不要選擇悲傷。
评论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