荀子
荀子(Xúnzǐ)(公元前298年~公元前238年)
中國戰國時代後期的哲學家。名況(Kuàng)。敬稱亦稱荀卿(Xúnqīng)或孫卿子(Sūnqīngzǐ)。
曾批判子夏與孟子,並主張應回歸孔子的本意,但實際上荀子的禮較孔子更具法理色彩,認識論上則深受道家影響。然而,也正因如此,荀子被評價為批判性地繼承了諸子百家的各種學說,因此也被稱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。此後,在漢、唐時期被認可為正統儒家,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,但唐末大儒韓愈認為荀子的學說存在缺陷,此後在宋明理學中也遭到否定,直至清朝才得以重新受到重視。
其思想以孔子的思想為骨架,主張以仁感化百姓,同時也強調依禮分工治理社會。根據其所主張的禮治,若國君(君子)以仁心體恤百姓,並透過『禮』這個社會秩序區分貴賤,並提拔有能力的人才,便能成為天子的國家。(荀子的王道政治)然而,其弟子韓非子與李斯等人主張,國君無需刻意行仁,只要提拔有能力的臣子,嚴格執行法令,百姓自然會遵從,從而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,這就是霸道政治,並批判王道政治虛偽,認為只有在安逸的時代才能使用,因此,最終形成了法家學派。
○ 路雖短,不行不至;事雖小,不為不成。
○ 積跬步,至千里;積小流,而成江海。
○ 為功在不息,鍥而不舍,朽木不折;锲而不舍,金石可鏤。
○ 駿馬一日千里,驽马十日亦至千里。
○ 本善者,其安樂也常;放縱暴戾者,其危殆也常。
○ 輕死暴行,小人勇也;重死義,不苟,君子勇也。
○ 凡有見我過,而匡正我者,皆我師也,皆可尊也。
○ 声,雖小,無聞不彰;行,雖隱,無見不著。
○ 為善不積,不足以成名。
○ 人之性惡,其善者偽也。
○ 道德的教育可以使人成為更好的人。
○ 理性和道德在調節人類行為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
○ 人生是變化的和諧的過程。
○ 學習沒有止境。
○ 成功不僅僅是目標的達成,更意味著內在的成長。
○ 了解自己,就是控制自己。
○ 青春要好好利用才有價值。
○ 保持內心的平靜,是智慧的開始。
○ 世界向勇敢的人敞開大門。
○ 熱情是成就成功的動力。
○ 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,要不斷地挑戰自我。
○ 我們的人生是由我們的思想塑造的。
○ 失敗是成功的先例。
○ 生命是尋找真正意義的旅程。
○ 一步一步,成就巨大的變化。
○ 失敗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。
○ 相信自己,才能讓別人相信你。
○ 認真過好今天,明天自然不必擔心。
评论0